京日批评苏超,官话连篇。

来源:24直播网

【直播信号】

苏超比赛一直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为口号,然而近期却遭受了批评。这一事件在北京某报一篇名为《警惕苏超被流量玩坏》的评论文章中得到了显著体现。该文作者直指当前关于苏超的讨论过于偏向娱乐化,缺乏对技战术的深入分析,并逐渐滑向了“饭圈表达”的范畴。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足球运动虽然需要热闹的氛围,但绝不能仅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当朴素的观赛情感遭遇流量逻辑的驱使,过度娱乐化很容易使原本具有正向公共价值的事件演变为空洞的狂欢,与现实生活失去深度连接。这一观点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空洞狂欢”一词来形容当前的状况。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狂欢情绪的表达并非无理取闹,而是足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苏超联赛中的各种“玩梗”、“造梗”,实际上是球迷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们让足球运动更富烟火气,就像巴西、阿根廷的街头足球一样,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享受足球的魅力。

然而,一篇看似官方的文章却对苏超提出了批评,并期待其能在赛制设计、青训体系、商业运营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以期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有文化分量、有制度基础的体育品牌。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空洞的认真”。用宏大的叙事和高瞻远瞩来掩盖实际问题,以最庄重的语气说出最官僚的话,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此同时,中国足球界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适龄球员的缺乏和技战术分析的缺失与指责球迷玩梗、草根联赛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国字号职业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令人失望,停球距离过远、丢球不反抢等问题频发,而同时却又不断强调“青训体系”、“整体规划”等大词。这表明,中国足球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技巧层面,而在于说场面话的人太多,真正做事的人太少。在权术和概念的玩弄上过于擅长,而实际执行能力却远远不足。

苏超的火爆出圈无疑证明了足球在中国有着坚实的群体基础,同时也展示了业余足球也能玩好的可能性。然而,这也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与某些专业人士的观点产生了冲突。尽管如此,苏超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它提醒我们,足球不仅仅是比赛,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尊重和培养这种文化的基础上,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