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皆谈“苏超”

来源:24直播网

【直播信号】

常雨薇和俞杨,这两个名字在江苏的夏天被频繁提及。这个夏天,“苏超”赛事以惊人的速度火遍了全省,成为了新的焦点。

绿茵场上,来自各行各业的球员们身着各自城市的球衣,全力以赴地拼搏着;观众席间,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为各自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声浪喧天。自从5月10日这项大型群众性赛事活动被写入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其单场上座量已突破3万人,刷新了纪录,甚至超过了某些职业球赛的关注度。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无论是“人气值”、“含梗量”还是“附加值”,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度。从南京体育学院大三学生何新越所在的连云港队就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场球赛,更是一场文化和旅游的盛宴。队员们大多是业余身份,有高中生、大学生,也有上班族,但他们的热情和专业度同样令人惊叹。

“苏超”的竞技水平虽然不高,但它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从专业角度来看,联赛的初衷并非通过竞技性来吸引观众。然而,这场“业余”赛事却意外地火了。据官方数据显示,“苏超”前两轮的场均上座人数已经超过了同期中甲联赛;第三轮热度继续攀升,场均观众更是突破了万人大关。

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带动了各地文旅的发展,也形成了“观赛+N”的消费链条。江苏13个市文旅部门纷纷出台吸引市民观战的优惠措施,将单一的免景区门票扩展到旅游、餐饮、住宿、演艺领域,形成了“互相导流”的局面。这不仅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受众群体,也进一步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苏超”赛事的举办,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江苏城市服务功能的体现。通过像足球这种全民参与的文体活动,让市民对城市产生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赛中的每一次拼抢,每一次配合,都让观众热血沸腾。而观众中的很多人,平时并没有看球的习惯,真正让他们上头的,是江苏由于历史渊源、地理差异、经济实力等多重因素衍生出的德比之争。

江苏的“散装”其表,“整装”其里。“苏超”的火爆,源自江苏各城市区域发展的均衡竞争和高度协同。这种与民同乐、全民参与的体育共鸣,正在转化为经济动能。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多万元。

同时,“苏超”的举办也创造了无形的社会效益。赛场内外各种人文故事、热梗不断,全国网民的参与讨论,为江苏各地贡献了太多的话题能量,不断激活市民的参与感、荣誉感,最终内化为对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品牌的认同感及凝聚力。

“苏超”的成功举办,为江苏省的区域形象和城市形象产生了重要的提升力、传播力和美誉度。这种独特的竞争力,正是江苏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看似普通的足球比赛——"苏超"。这场比赛不仅激发了城市的竞争活力,也撬动了市民的热情,创造了更多的城市故事张力。这就是“苏超”,一个以体育为纽带,串联起文化、旅游、经济和城市的巨大成功。

上一条:

厂BA次周赛程